水蚤餌料繁殖.


剛孵出大小約0.4mm
成蚤體型約1.2~5mm



一、構造
水蚤的眼為複眼,觸角有兩對,第一對觸角上生纖毛,屬於感覺器官
圓水蚤利用第二對分叉觸角來拍打水面來游泳。
水蚤體內有40%~60%蛋白質,同時還含有魚類所必須的氨基酸。
圓水蚤的脂肪含量豐富,可增加魚體的肥滿度;
另外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灰份...等,都非常適合魚類的生長和健康。


二、繁殖
在水溫適當餌料豐富且良好之水域母水蚤,進行無性繁殖產下夏卵
在生存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會產生公水蚤,
並進行有性生殖而產下經受精的冬卵
冬卵對環靜的適應力極強,即使經乾燥曝曬亦不至於死亡,
其所孵化出隻仔蟲皆為雌性。
此種母水蚤在敷出後經2~7天即可產下夏卵,並繼續進行無性生殖。


水蚤壽命為9到12週,母水蚤把夏卵背在殼上2~3天,
直到敷出仔虫為止,所敷出之仔虫經過7天約一週的時間,
即可變為成熟的母水蚤,並進行無性繁殖
每隻母水蚤每次約可產下10到60個卵,隔2~3天產卵一次,
一生約可產下300~300隻水蚤。


三、繁殖環境
水蚤可作為輕度或中度汙染之指標生物,在5度的低溫中,
少數品種的水蚤仍能存活數天
只是其活動力會降低,且在0.6%以下濃度之鹽水仍能正常存活。
但水溫一但超過40度時,水蚤即刻死亡,
或鹽水濃度達0.8%時,其會有嚴重脫水現象,產生變形
在水溫20.5度時,1克水蚤所消耗水中含氧量約每小時0.7ml,
因此其需求高含氧量,當養殖密度過高時,則會因為氧氣量不足,
而導致水蚤窒息而死亡。
且其在流動性太高的水中,其水蚤難以存活,
因此在加設打氣設備時需避免水流過劇的現象發生。
在含些許有機物稍混濁的水質中,溫度在20~25度,
酸鹼度PH值在8~9,鹽份濃度在0%~0.1%
溶氧情形佳...等條件,是最適合水蚤大量生長的環境


四、培養方式
1.容器:
培養水蚤的容器請選擇較淺且較平坦的容器,最適合的水位約5~10cm
過高的水位會使繁殖速度下降,因此需僅量避免水位高於10公分
如需增加養殖密度請利用空氣調節器將風管的出氣量
調成每秒產生1~2顆氣泡   太大的氣流量會造成擾動過大,
因而使得水蚤無法順利存活


2.食物:
當水蚤種置入適當的培養容器後,每日固定添加100~200 cc的綠水,
並觀察水的顏色    查看是否維持在淡淡的綠色,
當水蚤密度過高時,綠藻會大量被消耗,使水變清澈
此時必須將加入的綠水數量增加,或將水蚤採收以減低密度。
ps:
當黑暗的空間水蚤仍能繁殖,使用綠水養殖之環境最好有陽光(不需直射)
在沒有光源的環境,其綠水不易生長,
比較容易有食物及氧氣不足現象發生。


3.綠水:
綠藻水基本上就是各種浮游性藻類的總稱,其培養方式有非常多種
以下我們僅對簡易且沒有副作用之培養方式做介紹:
1.準備一個透光率佳的玻璃缸,加水到9分滿,並投入3~5隻魚
(冬天可以置入黑殼蝦或其他耐寒之魚種,且不可放任何水草唷)


2.將其置放於太陽光下曝曬,約1~2星期的時間,水呈現綠色即可


四、採集方式
1.水蚤有趨光性,採集時可用手電筒或抬燈讓水蚤聚集,
再使用滴管吸起,置入茶漏中濾蚤


2.或直接用比較細的魚網撈出直接餵食
ps:
盡量避免將綠藻水直接加入魚缸中,因其容易影響到水中之酸鹼(PH)值。


五、注意事項
水蚤體色之變化與血紅素有關,當水中溶氧量低,
個體密度大,環境溫度高,PH愈高,環境鹽份濃度愈低,
水中廢物堆積太多時,會使得圓水蚤心跳越快,
此時水蚤會呈現紅色或淡紅色,此時請減少養殖密度。


文章來源:http://albino.myweb.hinet.net/food/moina.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sma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