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足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DHAEPA,是培育海水魚苗不可或缺的餌料生物。南臺灣的養殖池較常見的橈足類有短角異劍水蚤(Apocyclops royi)與模糊許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兩種,其中前者的體型較小,容易採集與培養,堪稱是魚族寶寶們最重要的嬰兒期食品。

  短角異劍水蚤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劍水蚤目(Cyclopoida)、劍水蚤科(Cyclopoidae)、劍水蚤亞科(Cyclopinae)、異劍水蚤屬(Apocyclops)。雌蟲體長約為0.8~1 mm,比雄蟲大,頭胸甲前端近圓狀,第4~5 頭胸足較小,尾叉平行;雄蟲體長約0.7 mm,第一觸角分11節,末二節間可彎曲,末節呈爪狀,尾叉較雌性短。


  短角異劍水蚤帶有卵囊,卵孵化後,需歷經無節幼蟲、橈足幼蟲二個變態階段後,才變為成蟲。筆者等曾探討不同溫度對短角異劍水蚤的成長、活動和產卵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合適的條件下,幼生孵化後3日進入無節幼蟲期,第4 日起變態為橈足幼蟲。在水溫30 下,成長為抱卵成蟲需時5日,25 9日,20 11日;若低至15 ,則幼生成長停滯且容易死亡。活動力方面,在15時呈不活動狀態,20活動緩慢,但在25和30時,則活動正常;產卵方面,15時僅產下一代,即不再抱卵;20  以上,孵化第一代後,相隔不久即可再度抱卵,孵化時間亦延長;再度抱卵間隔與水溫呈反比,即水溫愈高,間隔越短;30 時,雌蟲排卵後4小時即可再次抱卵,再經24小時即可孵化。若環境良好,餌料充足,一隻雌蟲在無雄蟲存在的情況下,可連續6日以上抱卵。


  目前台灣的橈足類生產模式以室外養殖池為主,生產方式有二:(1)專業生產者:以魚漿、飼料、豆粉、雞糞等作水的方法培養,池中混養少量的魚蝦;(2)兼業生產者:自魚、蝦養殖池中直接捕撈。捕撈時需在養殖池的水車前架設定置網,利用水車轉動的水流,將池中的橈足類帶入網內。由於橈足類夜晚有浮游於池水中上層的習性,一般業者大都在天亮前完成捕撈作業,隨即載送給繁殖業者在清晨時投餵魚苗。


  短角異劍水蚤體型小、容易採集與培養,在良好環境下,短時間可成熟生殖,是非常有潛力的品種。目前培育海水魚苗的橈足類多半來自室外養殖池,品質與產量均不穩定,有時還會引入其他病菌、病毒及寄生蟲等,影響育苗率。因此,宜先利用枯草桿菌或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的代謝產物投餵蓄養中的橈足類,俾減少弧菌的感染,並同時以微藻充分滋養後,再行餵養魚苗,則對魚寶寶的健康與品質都將有正面助益。


文章來源: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41/t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sman168 的頭像
    lsman168

    龍蝦Man (lsman)

    lsma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